组织机构
一段艰辛的校史,一段不变的情怀
作者:陈国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6-13 01:58:35

这篇文章是原中南工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长陈国淸教授所撰写。作者于1958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就读,1959年随系迁衡阳矿冶学院,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初任恢复衡阳工学院筹备处成员;南华大学教学督导团第一任团长,2003年退休,现居上海,既是老师又是校友,一路走来,见证南华大学的发展史。今年“五、一”节前夕,陈老师应邀特从上每赶来参与61级校友聚会,一起追忆当年师生艰苦建校与求学足迹,收获的精神财富(也属‘两弹一星’精神部分);一览母校南华今日新颜,老校友感慨万千,对南华发展成就赞不绝口,并为母校感到十分自豪。一一南华大学校友联络办注明,(后面是陈国淸老师原文)

南华大学已经走过五十四年的光辉历程,五十四年风风雨雨,五十四年奋勇争光。我们把坚实的足迹留在了教育的百花园,依旧抚今,令人欣慰,倍感自豪。但永远沉淀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到衡阳工学院那段艰辛的建校史,因为那段历史在南华大学的校史上留下了芬香的一笔。

1954年我们国家开始铀矿资源勘探,最先在衡阳、郴州等地发现了大型的铀矿资源。1955年元月15日,党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7年,已在衡阳开始建设铀矿水冶厂。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创办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959年8月,将地处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矿冶工程系的地质、采矿、选矿、冶金等专业488名同学转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当年在衡阳招生330人,并增设电子、分析化学等专业。

当我们来到学院,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片荒地,学院的建设刚刚开始。三栋四层楼房还未封顶,盖一层用一层。食堂是临时搭建的工棚,开学典礼就是在工棚里举行的。道路也没有修好,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但此时学院以凝聚了一批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铀矿冶事业的专家及国内优秀的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们就是在他们的精心授课下,产生了良好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更可贵的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真正形成了师生之间一次次教与学的心灵对话。因上课教室的楼上正在施工,有时一节课下课,老师、学生身上占满了灰尘,师生互相拍打身上的灰尘,并共同勉励:在艰苦的环境,更需努力学习。一幕幕感人场景,一曲曲心灵之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1960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师生的口粮不足,吃不饱。但全体师生员工以艰苦奋斗为己任,为了早日建成教学大楼(现在第二教学楼),日夜奋战,挑土搬石,硬是以“人定胜天”的精神铲平了卧虎山。1962年建成了当时在全国大学里最宏伟的教学大楼,1963年,师生参与了修建运动场的义务劳动,用双手挥锄平土,挑灯夜战,修成了运动场。那时,学院每周六下午是义务劳动,师生雄姿英发,为美化校园,植树种花,清洁大扫除。全体老师壮情激烈,崇德励志,每堂课宣示着老师的教学理念,寄托了老师对学生“励志向学”、“塑造人格”的美好愿望。

五年的大学生活,都曾在学校度过了一段既紧张又愉快、既艰辛又富有诗意的青春岁月;为了获得知识、求得真理,学生是尊师结友,学而不厌;为开拓人生,报效祖国,顽强拼搏,勇挑重担,不管条件,勤奋学习。我是1963年在这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102教研室一批留苏回国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教学科研的高起点。

1966年,学院已建成了实习工厂、实验大楼等教学设施,新实验大楼还未使用,“文革”爆发,1969年,学院被停办。

多年来的建校历程,刻下了每位师生员工厚重的纹理,记录了每位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深深的轨迹!1969年,全体老师干部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学院,下放到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前后,教职工从“五·七”干校被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虽然各赴不同的单位,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建校过程中,人的精神收获,即每位师生员工的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人生中的一份满足,艰辛的磨练是人生获得的一笔财富。

这段艰苦的校史真实记录了师生们孜孜以求的身影和精神—怀揣着勤奋刻苦的精神。经受了艰难的考验,留下了教与学的思索和追寻;留下了说不完的师生情谊与教学成果;留下了数不尽的无私奉献。

学院虽然停办了,但这以前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在全国各地为祖国“四化”建设,特别是对核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用他们在学校艰辛劳动所得到的财富、用他们的才华与执着书写了中国核工业的辉煌篇章,无论在海拔达3500米的海晏盆地,还是戈壁滩上的四0四厂;无论是核研究院所,还是各个铀矿山;无论是各省矿冶局,还是国外援建工程,都能听到赞美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声音。

1979年11月,原二机部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1983年元旦,国家教委批复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衡阳工学院。1984年2月,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题写校名“衡阳工学院”。

当时,筹建衡阳工学院的工作十分困难,一是学校占地面积太少,因被“六所”占用了大部分面积;且校舍建筑面积只剩下教学大楼与三栋学生宿舍,其他设施都需新建;二是资金还未到位,因为1982年国家实施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国家对核工业部的投资有所缩减;三是教师队伍的组建十分困难,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教师无法返回学校,教师队伍的组建几乎是从零开始。

参与筹建的全体人员又是发挥了当年大战卧虎山,移山建大楼的奋斗精神,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积极筹备。学院于1984年恢复招生,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凭着他们的朝气和热情,在众多的纷杂的大学报考志愿中选择了衡阳工学院,组成了大学的集体。尽管当时学院方方面面的条件不够完善,学生没有嫌弃学校,反而用他们的双手为学院的重建贡献了他们的力量。用他们真诚而美丽的初衷在学习,生活。分配在北京工作的507841的几位同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把从重建学校的吃苦精神用在发奋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十分注意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学校的重建环镜中,受到了锻炼,充实了自己,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很有帮助。

在当时建立的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建筑工程系、技术物理系、资源开发系、经济管理系等大学班级中,可以说都是富有大学生情感、理想、意志的可爱群体。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同窗共读中,尽管有追求有失落,有得意有烦恼,有欢乐有忧愁,有友爱有孤寂……但,同学们有一点也是共同的,那就是看到学校在创造条件奋力重建,大学生的精神上都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发扬了自我加压,不敢人后的学习精神。班集体凝聚着以诚相托,以爱相随,托起了同学之间的情谊、关爱与和谐,形成了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

学校的老师更是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实打实的备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堂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的重建工作增添光彩。

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从创办、停办到重建,我见证了全体师生员工用快乐的节奏点在努力践行着……我深感全体师生员工在创办、重建学院的自信与自豪。这些都潜在的影响我一生。给与我一种无形的资本,使我一生中享用了这种无形资本的“利息”。

今年四月,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学习、生活了七年的放射性选矿专业61级校友回校相聚,我自始至终参加了相聚活动。看到了这些七十岁以上的老校友见面时侯的欢呼雀跃、相视大笑与热情拥抱,看到了八十多岁的老师被校友狂热的师生情谊紧紧包围着……一起追忆曾经在学校大战卧虎山时的师生相处的留痕印记。

4月26日上午,老校友带着十分敬仰的目光,共同看到了母校的发展。特别是找到了当年坐过的教室,重温同窗共读的情谊。看到了曾经用餐的食堂。当寻找当年的学生宿舍时,发现原来的学生宿舍三栋四层的“筒子楼”已经拆除,新建了三栋九层的学生公寓,老校友久久凝视着这块地盘,来到曾经参加修建的运动场时,所有的老校友停住了脚步,应该说,这块地盘因岁月的磨练而越见辉光,即便是散落在地盘上的泥土石块,也不会沉沦了他的价值,因为它记录了老校友当年亲手挥锄平土的岁月,老校友深深地看着那座雄伟而美丽的教学大楼,深情地说:“这栋大楼有太多的陈迹供我们寻觅”。深深表达了老校友对这段建校史一种不变的情怀。

期盼的相聚,今日的分享,永远沉淀在老校友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永远值得回忆的日子。

由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到衡阳工学院,第二教学楼与其毗邻的运动场是这段建校史的见证,这段建校史永远带给我们的是震撼!

这段独有而厚重的建校史饱含的人文精神有着挖掘不完的宝藏,同学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传承,一定会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了解过去,把握现在,珍惜现在,好好珍惜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在充满个性发展的新时代里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为将来插上腾飞的翅膀。

衷心祝愿同学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陈国清

                                    二零一二年五一节

                                    于南校区24栋402





友情链接:

南华大学校友总会 中国 湖南 衡阳 常胜西路28号

版权所有© 2010-2010 南华大学校友总会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