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院长陈国强应邀登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匠心师语”白求恩名家讲坛,为数百名医学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梦想和坚持的演讲。演讲中,他回顾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心得和体会,畅谈了自己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考。健康报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联合策划整理出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01希望就是六个字:梦想、激情、原创
在过去十多年中,我经常收到校内外学生和家长的邮件。无论实名还是匿名,我力求及时回复。2019年10月,我收到一封匿名电邮。“强叔,你觉得现在回归到科学本位了吗?”他问我这个问题,是因为2007年有媒体专访我时,我说,现在社会上的浮躁和功利气氛,迟早会过去的,10年、20年后,应该也必须回归到科学本位,到那个时候,谁是有准备的人,谁就会脱颖而出。我给他回复说,2007年到现在才12年,尽管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相信在未来的8年中,应该也必须回归到科学本位。我们与其贩卖金钱,不如贩卖希望。一个小时后,他又发来邮件问:“强叔,希望在哪里?”
我回答说,希望就是六个字:梦想、激情、原创。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个体,没有梦想,没有激情,知识群体缺乏创造力,如何崛起为一流?如果知识群体人云亦云,趋炎附势,没有想象力,没有批判力,甚至没有慎辨慎独的能力,如何创造知识?
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很多人认为梦想是空泛的,但在我心目中,梦想不等于梦。梦可能是虚幻的,但梦想应该是真实的。梦想不等于荣誉和地位。如果一个人只追求权力、地位、利益等,你还期望他有梦想吗?梦想更不等于欲望。梦想必须化作一种信念,是对未来的期望,是信念推生想要达成的使命。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评判你的使命,这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2017年,有媒体以“谈理想时请你别笑”为题,对我做了一个专访。记者说,有学生问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没钱谈恋爱,没钱买房子,怎么谈理想?现实如此功利,如此浮躁,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何来信念?
我回答,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淡漠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那么这个时代又该属于谁呢?
02在逆境中,成功者只是多坚持了一分钟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心中想要达成的使命。许多年轻人常常会问,万一梦想没实现呢?是的,梦想不一定会实现。光有梦想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梦想的拓荒。
如果你梦想本科毕业后免试直博,然后对此有用的就学,没用的就不学,那么,你的这种行动并不是实现梦想的有效路径。当你把梦想当作一种功利,一种欲望,你的行动就被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本位主义这“三座大山”压住了。
其实,上大学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积累知识,更在于养成完全的人格。现在做的很多事,读的很多书,看起来与你免试直博没有关系,可是它们可能恰恰对10年、20年后的你是有用的。所以,我们不能遇到小小的困难或挫折就想“躺平”。
左手握住理想,右手扛着坚强。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在我心中,坚持是一种品德,这种品德助你收获学业上的重要果实,为追求卓越的医学人生奠定基础;坚持是一种定力,这种定力促使你不忘初心,认准方向,为追求卓越的医学人生筑牢信念;坚持更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你未来事业的高度和广度,为追求卓越的医学人生提供动力。你们的“态度”可以有所不同,你们的“理想信念”可以千差万别,但是在逆境中从不失去希望,在医学道路上从不停滞创新,用真、善、美照亮脚下的旅程,用爱心、热心和责任心谱写神圣的天使之歌和生命之曲,才是时代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
坚持的路上同行的人会越来越少,可能有人在下一个路口转弯,在下一个站台告别,甚至有人刚出发就“稍息”了。失败者往往并不比成功者愚笨,但是,在逆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
我1963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山沟沟里。1979年高中毕业,我没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考上衡阳医学院。读大二那年,当时的衡阳医学院副院长,也是我的医学和人生启蒙老师杨永宗先生邀请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王振义先生到衡阳讲课,7天一共讲了9堂课。我一堂课不落听完。坦率地说,我没听懂,因为大二还没开始接触专业课,但王振义先生的讲学让我觉得医学太有味道啦,还有很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读王振义先生的研究生。从此之后,我改变了,发奋了。
1985年,我本科毕业,如愿考上王振义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我毕业后回到衡阳,成为病理生理学教师。那时候,我虽然认真上课,也深受学生喜欢,但似乎离梦想有点远。4年后,我发现如果这辈子这么混过去,不会成为对人民有益的人。如果真是这样,我当初读王振义先生的硕士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1992年,我考上了王振义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读博士期间,我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一个研究工作,论文在《白血病》杂志上发表了。按现在的规矩,已经达到毕业标准了。我可以先回到衡阳,与家人在一起,到时候去参加毕业答辩就行。但是,我读博士不是为了文凭。于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课题。读博士期间,我又在国际血液领域的权威期刊《血液》发表了4篇文章。
1996年,我博士毕业,留在上海瑞金医院,并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我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必须承认,随着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增加,人的激情可能越来越少。1999年,我们全家决定到美国去看看。两年后,我回国了。后来,我获得了不少荣誉,比如“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我总告诫自己,在鲜花和掌声中不要迷失方向。2002年,我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半年后,我去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我去的时候,这个教研室10个人,教授和讲师各1位,3位高中毕业的技术员,还有5位助教。别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上海市教委的项目都没拿到过,没有任何仪器设备,也没有任何论文发表。
记得那时我在上海市病理生理学会的年会上公开承诺:5年内,科研经费达到500万元以上,有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带出一批至少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队伍,有一项完成不了,我就下岗。
我的承诺在3年内就兑现了。2005年,教研室的队伍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激发了一批青年的科学热情。
03以责任敬奉医学,以理想砥砺学术
2010年10月,我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院长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坚守的理念是:让一批优秀的、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教学相长,相互激励,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医疗服务是基础,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是核心。现在,我们的附属医院用占全市1/5的床位解决了全市1/2的疑难杂症,临床重点专科占上海市的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2006年时的104项,飙升到2020年的769项,发表了很多SCI文章,也有了不少成果转化,国家级科技奖项也拿了不少。这得益于学院科研工作真刀真枪的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重在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这10年,我这个医学院院长做得比较“轻松”,还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自己写项目申请,自己修改论文并投稿,因为我把制度建起来了,制度前面人人平等。无论你是谁,有什么背景,我们一视同仁。
按照规定,在同一个岗位上任职不能超过两届或者10年。2020年7月17日,我给上海市委领导写信请辞院长一职,尽管我还没有到退休年龄。我在2021年3月16日的卸任讲话里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一诺千金,一直是我秉持的家风和个人品质。我兑现了我“入学”时的庄严承诺。这十年,是修炼,是坚守,更是一份责任。我始终相信,规则可以战胜也应该战胜潜规则,风骨可以战胜也应该战胜媚骨。这十年,我和我的学术团队放弃了各种由学校提名或评审的荣誉,绝不与老师争资源。我可以公开说,无论是荣誉,还是项目,我坚决拒绝打招呼,更拒绝“礼尚往来”,这就是我的骨气和底气。
作为院长,我觉得我就是为老师和学生服务的,他们跟我反映问题,只要是合理的诉求,我会第一时间回复,并予以解决。
王振义先生曾跟我说:“小陈,我最开心的事,不是当了院士,拿了最高科技奖。我当年做第二医学院院长,现在你把交大医学院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说明我们两个人传承得非常好。”所以,我在卸任讲话中说,以责任敬奉医学,以理想砥砺学术,不是我个人的精神,是交大医学院的精神。
04敬畏弱者,敬畏未来,敬畏细节
医学本身就是以迎接、呵护、关爱、尊重和敬畏生命为使命的,包含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独特而严密的学科体系。学医的人要敬畏生命,为生命付出。生命需要温度,需要情怀。敬畏生命能让我们在面对名利时始终不忘医学的温度,能让我们在面对有限的生命时,极力拓展生命的宽度,能让我们面对迷茫前路时,依然坚守医学的厚度。
我记得,交大医学院代表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组织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考察时,我给考察专家们看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在2019年9月9日,我和细胞生物学家易老师的合影。当我知道她罹患肿瘤时,去医院病房把她送到手术室门口。她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却坚持要上开学第一堂课,因为每一年细胞生物学绪论都是她主讲的。我知道了以后,去听了她的课,自己掏钱买花,在课间休息时送给她。学生们帮我们拍下了这张合影。我跟学生说,有这样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
另一张照片是我和王振义老师的。我做院长这10年,每年都有学生演话剧《清贫的牡丹》,这部剧是讲王振义老师的。那天下午,听了易老师的课后,我与王振义老师和新生一起看这部话剧,学生就拍了这张照片发给我。照片中,老师牵着我的手。学生跟我说:“强叔,你们师生关系真好,师徒之间十指连心呀。”
做校长必须热爱学生和老师。我做院长期间,收到学生信件的主题最多的是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总有学生不服。我就把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来。问他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把别人拉下来才开心吗?用这种心态生活,怎么可能有好的未来?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不要总是想着“C位出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假如没有热爱,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热爱,反映一个人的政治觉悟,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干事创业最具活力的“因子”。我觉得爱学生,不仅要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爱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从不是很好变得更好。
我们要敬畏弱者,为弱者付出。一位八年制的学生读二年级有4门课不及格,读三年级又有4门课不及格,按规矩是要被退学的。期间,他母亲辞职陪读。要退学的时候,他的母亲给我发来电邮,留了电话号码,我直接给他母亲打电话,邀她到我办公室聊聊。当我了解情况后,我给这个学生转了专业,继续学习。毕业后,这个学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我卸任后,又收到了这位学生的邮件,他告诉我,他准备去日本留学读博士。我很感动,因为我不仅拯救了一个孩子,也拯救了一个家庭。
要敬畏未来,为未来付出。过去几十年,医学模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微创机器化,专科精细化,医学机械化。未来的几十年,医学模式一定还会发生改变。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这些科学都会推动医学模式发生变革。你们这一代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知识面扩大,就很难适应变革。
医学人更要敬畏细节,为细节付出。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男爵发现,从空气中分馏出来的氮的密度是1.2572克/每升,用亚硝酸铵产生氮的密度是1.2508克/每升,两者相差0.0064克/每升。现在学生们做研究会关心0.0064吗?早就忽略不计了,大家会说这是批间差异。拉姆斯听到瑞利这个报告以后,就思考为什么会差0.0064?此后,他从空气中发现了系列惰性元素。
05学习的目的是成就智慧,完善人格,为未来筑基垒土
科学实验和医疗实践必须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假,但是科学思维必须天马行空,做到才思敏捷,不受拘束,豪放不羁,挥洒自如。要做到天马行空,必须博学。
要想未来走得远,除了读医学的书和为了考试的书之外,更要读“无用”的书。读书必须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才能达到一定境界。读书要有初学者的心态。学习要反反复复学,批判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式读书为研究式读书,努力成为无师自通的人。
学医学的人还要学点哲学。没有哲学的思考,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学医学的人还得有文化。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医学文化离不开真善美。医学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有机结合。
今天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学生重视知识,忽视智慧,但智慧恰恰是生活的艺术。如果经过5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的学习,学到的只是知识,一点智慧都没学到,那就于你无益。我在交大医学院一直教育学生,你们学习这么多年,目的就是成就智慧,完善人格,为未来筑基垒土,切忌急功近利。
★强叔金句★
当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医学事业时,当以高超的技艺救助病人于困厄时,你会发现,你已经在享受无穷的快乐和幸福。这是“职业的福祉之源”,也是对医学梦的最好诠释。
无论你是否愿意,理想必将碰撞现实,热情必将遭遇冷峻。我始终相信,也希望你们能够相信,最终能有何种人生状态,关键就看在特定环境中的选择。
我忧虑,优秀的你们是否心中唯有自我,甚至唯我独尊。
我也忧虑,聪明的你们是否在“刷存在感”中失去独立,丧失自我。
我更忧虑,任性的你们是否能够在漫漫行医路中坚守前行。
我还忧虑,强大的你们能否在前行的路上,做到表里如一。
我们要多一点真情、激情,少一点苦情、矫情;多一点苦干、实干,少一点假话、空话,不要充当“复读机”;我们不能做“杠精”,不能做“戏精”,更不能做“柠檬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