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80级临床医学专业杰出校友长江学者、厦门大学刘祖国教授在南校学术报告厅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06点击数:

风雨端阳,仲夏登高。6月12日上午,我校80级临床医学专业杰出校友长江学者、厦门大学刘祖国教授,在南校学术报告厅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学校科技处、教务处、医学部、校友联络办、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报告会。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附属医院的老师和学生代表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副校长姜志胜教授主持。

首先,姜副校长很高兴地对同门师兄刘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祖国教授。刘教授长期从事眼科研究,现任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亚洲干眼协会主席,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也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担任《Cornea》杂志中文版主编,主编45部专著及教材,发表文章400多篇;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拥有13项发明专利。

接下来,刘教授先向大家作了题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漫谈》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医学教育的概念、目的入题,谈到古今中外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历,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医学教育工作的一些认识。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医学,特别是对疾病模式认识的方式也在进步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的目标定位、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他提出,万变不离其宗,理想的医学教育是因材施教,要能让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在教师方面,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自我要求、时间投入、是否用心、能不能起榜样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于学生方面,对学生的自身水平、努力程度、自我要求与追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提出了环境与氛围的塑造,即学校的教学理念、整体氛围、教师的带头与示范作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师生共同成长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他提出,学生的培养,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理解力、融汇贯通能力、终生学习专业知识能力、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整合能力,需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还需注重领导、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刘教授特别提出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指出:医生是一种人道主义职业,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医学生应该树立理想信念,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现代医学一端与大众相连、一端与高科技相连,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互联网、医学机器人等对医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否重新定位医科的大学教育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第二个专题《从角膜组织工程的进展看再生医学的前景》,刘教授和在场的师生分享了国内外在该领域以及他和他的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大家讲解了眼睛在人类生存质量中的重要性、角膜成分移植技术的发展、微环境加干细胞体外培养健眼自体角膜等医学知识,并预测将来该领域将实现角膜上皮接触镜加贴片的治疗方式和手段实现原位角膜治疗的终极目标,为更多的角膜患者轻松便利地带来光明。

报告会第三阶段的提问互动环节里,师生踊跃提问。刘教授就师生们提出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事创业等方面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姜副校长对学术报告会做了总结,认为刘教授此次的报告是高大上的报告,从事的职业是光明的职业。姜副校长谈到,今年是建校60周年,我们南华大学以自身的脚步和做法,为全国乃至全球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校友,既有名家大家,也有扎根基层的医务工作者,这既是社会宝贵的医学财富,同时也是南华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我们在全国临床技能大赛和职业医师考试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后学校将更加注重对医学生包括岗位胜任力在内的能力方面的培养。他表示,有大批优秀校友的支持,有全体南华人的共同努力,南华大学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报告会在大家异口同声的“祖国,祖国,我爱你!”的欢呼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