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以整版篇幅聚焦南华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做法和成效,生动讲述学校精心组织部署,迅速传达学习,把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专版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通讯《坚守初心使命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南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校党委书记高山署名文章《聚焦“国计民生”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丁德馨教授科研报国故事《努力研发铀矿采冶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
坚守初心使命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南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今年寒假很充实!作为一名免费医学生,我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1月,南华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陈一然主动加入“雁回衡阳”大学生医疗志愿服务队,到医院做志愿者,随医生查房,为病人进行血压、血氧等检查,度过了自己的假期。
今年寒假,南华大学开展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史实践、公益服务、社区服务、乡村振兴、文化宣传等十类142个活动,10910人次报名参加。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南华大学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出台《“初心耀南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方案》,大力开展先锋南华、青春南华、创新南华、法治南华、清廉南华等“五个南华”学习实践活动,把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1.学思践悟汇聚奋进力量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南华大学师生以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报告厅、会议室、学生活动中心、教室和宿舍认真收看、热烈讨论。
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教师座谈会、人文社科教师座谈会、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举行“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微宣讲比赛、“喜庆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歌唱比赛、“党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演讲比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南华大学领导班子示范学习、各级党组织全面统筹推进学习、青年学生创新载体主动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实效持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组建了校领导宣讲团、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宣讲团、辅导员宣讲团和“研习先锋”学生理论宣讲团,充分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座谈交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支部共建、教师微宣讲等方式开展好宣讲,深刻领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召开思政课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备课研讨会,该院院长、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黄秋生表示,学院将坚持“大思政课”善用之,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聆听一场理论宣讲、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参加一次知识竞赛、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撰写一篇心得征文,同学们在校园内外积极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五个一”活动,在学习实践中领悟“青春梦与中国梦”的紧密关系,奏响“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2.人才强校赋能高质量发展
如果问寒假期间南华大学哪里最热闹,那一定是科创楼、医研楼等实验楼。2019年10月,南华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每位高层次人才都配备100-300平方米的实验室。实验室里的设备每天都在运转,有些甚至彻夜不停。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2年引进的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刘畅教授寒假带领“清洁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忙于筹备实验室和队伍人才梯度建设工作。
从事核燃料循环、放射化学等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韦悦周教授2021年率领团队加盟南华大学,成立先进核燃料循环化工研究中心,聚焦“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核设施退役及环境治理”“医用同位素分离提取”三个方向开展基础和创新研究,团队加入以来成功申请获得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今年34岁的宁顺艳是韦悦周教授团队的一员,她主持申报的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重点专项“超低放射性高纯稀土氧化物制备新技术”青年科学家项目获批立项。该项目将为高端稀土材料制备技术的国产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3年来,南华大学共引育115名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才从2人增加到25人、学科拔尖人才从5人增长到31人、青年优秀人才42人,学科紧缺人才9人,人才“聚变”,活力迸发。
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在南华大学正式启用。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在南华大学成功研发并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诊断试剂注册批文。南华大学成为湖南首个获批“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基地的省属高校,核科学与技术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入选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此,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说:“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用战略思维前瞻性谋划学科建设,助推高水平科研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3.担当作为续写服务“国计民生”新篇章
1958年,南华大学为国家“两弹一星”、医疗卫生迫切需要专门人才而创建。建校65年来,学校服务“国计民生”的初心和使命不改,为国家及地方输送30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核工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衡医“80现象”蜚声杏林。
立足新时代,南华大学如何续写新篇章?
“对于报告擘画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宏伟蓝图,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一流,为培养核工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懈奋斗。”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丁德馨教授感慨。今年65岁的丁德馨教授尽管因中风行动不便,但仍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目前还带着12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一起做科研。
2022年12月3日,仿星器运抵南华大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核工业事业的发展,为环境污染防治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2021年度湖南省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放射性铀尾矿库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负责人张志军说。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除了提供科技力量,还可以认真研究碳会计、碳管理、碳审计等领域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管理工具、决策依据和人才保障。”长期从事碳会计与管理研究的碳中和与核能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彩平教授指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目前,南华大学拥有8所附属医院,开放床位10000余张,年门急诊量约600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13万台次。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打造医学人才培养特色,组建“医+X”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班、首创免费医学生计划、建设国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契合需求、引领发展的临床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成为苍生大医。
2023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六,早上7点,南华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0级神经内科医学研究生冯灿已清点好医疗物资,开始一天的工作。今年是他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他希望能尽最大的可能帮助每一位患者,“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我愿尽我所能去救治每一位患者,不辜负学校的培养。”
2023年寒假,南华大学近1000名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硕士研究生得知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医疗救治任务繁重,主动放弃寒假返乡,大部分同学甚至“就地过年”,和医师一起查房、问诊、换药、抢救、监护以及书写病历和报告等,用实际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唱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强音。
“南华大学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说。
(光明日报记者龙军禹爱华赵嘉伟 通讯员 夏文辉)
聚焦“国计民生”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高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阵地,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责任艰巨而光荣,要坚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高质量教育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南华大学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检验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标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坚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强化党建与中心工作双向深度融合,切实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制胜优势。坚持以建设“高校党建示范校”推动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全面贯彻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的作用。坚持党要管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扎实开展“清廉南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人才培养新赛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这是检验高校所有工作的最根本标准。南华大学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深化“三全育人”练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探索实施“免费医学生”计划,推动“医+工”或“医+理”的“2+4”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培养复合型高端医学人才;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深耕铀矿冶、核化工领域人才培养,为筑牢国家战略发展基石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园家”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等平台作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服务国家战略所需,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高校创新能力强,科技才能自立自强。南华大学坚持服务国家强核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在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先进磁约束核聚变、神经退行性疾病、肝癌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等领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料技创新团队。建设“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聚焦核医结合开辟新研究领域,基因工程技术与核技术紧密结合,打造催生重大前瞻性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推进器。以我国首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会成果研发为契机,加快推动激光应用和生物医药产业化。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力量,医学研究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南华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瞄准核能科学与技术、并进装备与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科技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产学研共同体,锻造社会服务新优势。全面推进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青所在,新时代高校要成为社会发展活力的源泉,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南华大学坚持高质量开放、高水平合作,主动服务“强省会"建设,紧密对接国家、省、市对高质量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布局高水平附属医院和未来医学科学研究院,打造国家荣军医学中心,建设医教研协同、产教研一体的创新平台,全面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依托,整合附属医院资源,打造医疗服务和临床教学优质资源群,满足人民对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的需求。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深入对接湖南和衡阳产业发展,加强与重点行业和企业合作,有力撬动汇聚优势资源,在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重大社会需求方面同频共振。围绕产业链“卡点”和“卡脖子”问题,强化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产学研共同体的有组织载体,建立优势学科产教融合联盟、校会协同创新平台、校地融合平台等。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等平台的作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探索人才培养新赛道,塑造“强核优医"新动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聚焦服务“国计民生”办学初心,充分发挥核、医学科特色和优势,深耕核医结合新领城,团结奋进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华大学党委书记)
努力研发铀矿采冶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
讲述人:南华大学铀矿采冶国防重点学科
实验室主任丁德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释国家安全体系的内涵、部署强化核安全等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作为一名铀矿采冶教育、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铀是核工业的“粮食”,铀矿采冶是核工业的支柱行业。培养铀矿采冶专业人才,研发铀矿采冶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保障核工业“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的百年大计。
三十六年前,我从省会城市长沙来到位于衡阳的南华大学。自那时起,我就和同事们一起,怀揣铀矿报国初心,紧紧围绕核工业对铀的重大战略需求,投身到了铀矿采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崇高事业。先后重建了铀矿采冶专业,创建了铀矿采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特色学科,成功申服了铀矿采冶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终为核工业建成了我国唯一培养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学科专业体系。在此过程中,即使核工业发展几次走入低谷,我们仍坚守铀矿报国初心,为核工业培养了1700余名铀矿采冶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为保障核工业“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献。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将世界铀矿采冶新进展新趋势及时融入课程教学,创造了动态教学法,使学生能始终瞄准世界铀矿采冶科技前沿,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和同事们完成了国防科研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结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突破了“硬岩铀矿脉冲微波强制解离-搅拌浸出技术”“铀矿堆浸高效喷淋系统”“大通量离子交换装置"“全浆循环增粒沉淀生产重铀酸盐”等铀矿采冶核心技术;研发了“放射性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酸性铀污染地下水原位微生物还原/矿化修复技术”等铀污染治理关键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国防科技奖、湖南省国防类技术发明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这些研究成果为铀的生产提供了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同时还催生了“面向工程—提出问题一探索研究”的科技创新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赶超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祖国大力发展核工业提供的广阔舞台,离不开同事们的无私奉献。我深切感受到,只有将个人理想迫求融入国家的重大需求,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保障核工业“粮食”安全和铀矿采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我一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立德树人使命,继续围绕国家对铀的重大战略需求,动态化吸收世界高等教育和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动态化调节知识结构,努力探索基于学术数据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模式,为培养核工业需要的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勇于超越的高素质人才,为研发铀矿采冶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不懈努力!